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

一躍而下

今天的讀書會,有三位夥伴不約而同分享了關於自殺 / 自殺遺族 / 自殺未遂的書。

我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自殺,但某種程度上可以體會身邊的人想要這麼做的心情,小時候父母親曾經有過一段非常不睦的時期,那時候的我整天都擔心媽媽一去不返。現在雖然更瞭解他的性格不至於這樣做,但家族遺傳的憂鬱個性和因子,仍偶爾帶來不必要的擔憂和煩惱。

然而,我確實地體驗過站在高處的感受。當實習老師那一年,時時刻刻都在挑戰自我,那個工作的座右銘好像就是要衝破自我界限之類的,同儕之間瀰漫著那種氣氛(其實這也是我完全沒考慮從事教職的主因吧),所以大家約了去溯溪。

記得當初選的地點是新店,原本我認為溯溪沒什麼大不了,不過是小溪流、大概都踩得到地吧,我是這麼想的,沒想到根本還沒有開始,教練就要我們自行選擇進到溪底的「方式」:要沿著小路走下去,還是「快」一點、從小橋上一躍而下。

溯溪是為了挑戰自我、衝破界限才來的,怎麼可以走小路呢?我毫不猶豫就舉手,而且衝得很前面,我才不想等,等待只是累積更多緊張的情緒,還有猶豫不決。但是真正站上小橋的邊牆,準備往下跳時,橋和溪水的距離變得好遠好遠,我看著溪流中維持安全的教練和已經在溪中向我招手的同伴,卻怎麼也下不了決定。

           (圖說:人太多,我也不知道哪一個是我)
橋上另一位教練開始幫助我,他要我別怕,其實底下不深,而很少對陌生人說心事的我,竟然也毫無困難地告訴教練,我害怕嗆水、害怕高度、也怕水。就這樣僵持了幾分鐘,終於我還是決定衝破界限自我挑戰,不想白溯一遭,然後縱身。

水比想像的深,憋氣的時間也比想像更久,不過真正嚇人的還是未知帶來的恐懼,勇敢面對才是王道!

有趣的是,後來有位同事跟我說,他最後選擇跳水的主因是「Hari 第一次溯溪都跳了,我怎麼可以不跳」,對我來說,真正讓我下定決心的因素是想達成此行的目標,對他來說,卻是同儕之間既競爭又相互支持的微妙關係,我的行為在無意中鼓舞了他。

沒有留言: